现代化道路交通,把车、人、路和环境融为一体,使道路交通成为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复杂的社会大系统。这四个关系中,人是道路交通中的主体因素,在协调和控制交通四要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当今汽车社会化和混合交通环境中,人在交通运行中的作用就更加重要。现代机动车辆具有结构复杂、行驾驶速度快、占用道路的时间长和技术强的特点。准确的控制车辆,驾驶员必须具备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不良也就是适应性差驾驶员将是未来行车事故多发的隐患。为此,对驾驶员进行身心素质检验,并推行驾驶适应性管理,是当前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措施。
一、 事故的倾向性
据理论和实践研究证实,交通事故存在着倾向性,或称事故的亲和性或反复性。就是说在同样的作业环境条件下驾驶,所有的驾驶员并不发生均等的交通事故。某些驾驶员易反复出现交通事故,而另外一些驾驶员几乎不发生事故,这些易反复出现事故的驾驶员为事故多发驾驶员。这就是说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以前肇事较多的驾驶员今后肇事的可能性也大,事故出现的重复性也大。
事故倾向性的存在,就说明优劣驾驶员必然在某些身心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和搞清这些差异,我们在参照国内外现有研究指标的基础上,从人体形态、生理、视觉功能、心理、神经生化五个方面28项指标对事故倾向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进行施测,发现两组人群在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操纵机能、深视力、夜视力、动视力、人格、安全态度、危险感知等9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1 动视力
汽车在行驶中,驾驶员观察道路上的任何着掌碍物,都是在具有一定相对速度下进行的,此时驾驶员的视力则为运动视力。一般人的运动视力是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增加而减弱,其减少的程度受年龄和个人的视觉差异的影响。因此驾驶员行车时采集道路交通信息的能力取决于运动视力而不是静态的中心视力。
2.深视力
当我们观察一个立体物体时,由于两眼从不同角度看这个物体左眼看到物体左边部分多一些,右眼看到右边部分多一些。在左、右眼视网膜上分别感受着不完全相同的刺激,形成两眼视觉上的差异,即双眼视差。这一差异以神经兴奋形式传到大脑皮层,使产生立体知觉。双眼形成立体视觉的能力根据被视物的动静之别可分为立体视力和深视力,立体视力是用来表示辨别静止物体空间位置的能力,而深视力是用来反应对运动物体距离的感知能力,驾驶员是凭借深视力来快速准确地判断运动车辆的距离和空间位置的。
3.夜视力
人眼在光亮环境下持久后,回到弱光下,要经相当长时间,才能逐步发生对暗光的适应能力:认清弱光下的物体,这种适应能力为暗适应。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由于车前环境明暗的变化而引起的视觉障碍是危及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
4.速度估计
速度估计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指对速度感知判断的准确性及过高或过低估计车速的倾向。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经常要对距离和车速进行判断,以完成避让、超车、会车等驾驶行为。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包括两个方面:对自身车速的估计及对对向车或被超车的车速估计。速度估计和驾驶安全密切相关,它不仅受环境、行驶条件的影响,也与驾驶员的个人素质有关。
5.复杂反应判断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感知器官把接受来的各种信息经神经系统送到大脑中枢,经知觉记忆、思考、判断作出意志的决定,再经神经系统命令运动器官,接着驾驶员的意志进行各种操作,这就是驾驶过程中的特有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由于驾驶员判断的准确程度和动作的灵敏程度,可构成下列四种组合方式:
判断快*动作快=行动机敏
判断快*动作慢=行动慎重
判断慢*动作快=行动轻率
判断慢*动作慢=行动迟钝
6. 操作技能
技能是由于练习而巩固的行为方式,它是相应行为概括的结果,它是判断与动作协调的相应心里过程。所以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而加强和提高的。驾驶员的驾驶技能是感知、判断和动作的综合反应,它将随驾驶员的不断积累而提高。技能和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不好的人难于有良好的技能,素质虽好,但学习和训练不努力也不会有好的驾驶技能。此外,技能尚受疲劳、酒精、药物的影响。故驾驶技能检验可以判断被试者的方向盘操作,注意力分配水平,用来鉴别是否能成为良好驾驶员。
7. 人格特性
已有研究发现,在影响事故发生的人的因素中,个性在驾驶事故致因中占了一定比例。个性心理特征会经常地、稳定地、带有一定倾向性地表现在驾驶行为上,表现出个人独特的驾驶风格。由于驾驶员的某些个性特征在特定环境下极易构成危害,使得驾驶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导致事故发生,因此,驾驶员的个性特征历来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对驾驶员个性特征的研究可为驾驶员的选拔、教育、培训和管理提供依据。
8. 安全态度
安全态度概念即指对安全的心理倾向性。驾驶员的安全态度就是驾驶员在行车中必须具备的安全行驶观念,具有预测驾驶安全行为因素的功能,它与驾驶行为密切相关。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对交通信息预测乐观,不能发现潜在的交通危害,驾驶行为常常无准备性、盲目超车、开快车,驾驶危险性增加。
9. 危险感知
危险感知概念起用于70年代,最早用于对机动车驾驶员行为分析的研究,从狭义而言,主要是指对外部环境内在的、潜在危险的主观认知和评估;从广义而言,还包括行动的准备性,即指对外部环境潜在危险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及其相应的准备行为。
实践证明,驾驶经历对驾驶员的危险感知有显著影响,驾驶经历越长,驾驶员越有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道路交通信息上,发现潜在的交通危害,进行正确的预测判断。
二、 驾驶适应性管理
所谓驾驶适应性,就是能够适应机动机车驾驶职业的生理,心理适应能力。根据前边的介绍已清楚的知道,优劣驾驶员在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我们可以使用人体素质的检测设备、仪器对从事驾驶的人员实施检测,而后对结果进行评定,把那些人体素质和技能低下者挑选出来,否定他们报考机动驾驶的权利,取消他们从事驾驶工作的机会,避免成为今后的事故隐患。并对现职驾驶员分批进行测试,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欠缺,进行科学指导或再培训,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即可有效的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驾驶员职业适应性管理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1.严格挑选:对报考职业驾驶员者,除了需要进行基础身体检查外,同时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筛选出真心素质较差的,未来有诱发事故可能性比较大的人,取消其报考资格。
2.科学指导:严格挑选只能控制尚未进入驾驶队伍的人,而对于现有的在职驾驶员则无法控制,因而对在职驾驶员也要分期分批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使其每个驾驶员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能力,保证行车安全。
3.合理安排:对某些单项能力测试成绩比较差的驾驶员,要安排合适的驾驶任务。如身体弱的安排轻型车驾驶,反应动作不够灵敏的安排道路环境较好的驾驶,暗适应能力弱者安排白天驾驶等。
4.目标培训:除上述三条外,对那些虽经测试证明某些单项适应性差,但又暂未发生事故的驾驶员要提醒其认识自身素质的差异,增强预防事故的自觉性和能力,努力训练提高,或有计划的组织培训。对身心素质本来就有欠缺,经过提醒和培训也未引起重视,又屡次违章,肇事的要果断的采取措施,取消其驾驶资格,安排其他的适当工作,消除事故隐患。
下面列举一个日本采用适应性管理的实例:日本某电车公司是转包电力工程的公司,为了运送这些人员、材料,需使用汽车。驾驶汽车是工作本身必不可少的,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持有汽车驾驶证。过去苦于是故多,从县的报道知道县警察当局要进行驾驶适应性检查和安全指导,引进了汽车驾驶适应性检验。引进检查后7个月发生的事故与引进前一年同期的事故记录比较取得了极好地成绩。
可见效果相当好。这样做针对每个驾驶员的特点进行指导,使能全面减少事故的,并大幅度的减少伤亡。一般来说在减少事故件数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事故的严重程度也朝着更轻微的方向转变。